欢迎来到洛阳北邙朝阳陵园!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微信公众号:LYBMCYLY

福地热线:

0379-6787 2699
0379-6787 2688

朝陽之光

跟佛教高僧大德学长寿之道

浏览次数:327 发布时间:2018-09-11 16:38:33

---来自《朝阳陵园精典资源库




佛教追求解脱,不追求长寿,可是偏偏向佛的僧侣、居士多高寿。在探讨僧人长寿之谜之前,先让我们看一看世界公认的十大长寿之道。

一是心胸开朗,慈善宽厚,知足温和;
二是饮食以五谷杂粮为主,不偏食,不暴食;
三是无不良习惯,少喝酒,不吸烟,适量饮茶;
四是热爱劳动,勤快好动;
五是生活起居有规律,坚持早睡早起;
六是家庭和睦,与子孙关系融洽;
七是邻里团结,乐善好施,深受尊重和爱戴;
八是居住环境好,无污染,空气新鲜,饮水洁净;
九是一生中没有患过大的疾病,有病能及时得到治疗;
十是家族有长寿史,胎次靠前,多为长子长女。

以上十大特征是不是与佛教文化的某些内涵殊途同归呢?


通过研究发现,世俗社会的长寿之道与僧人的禅修生活及所遵从的清规戒律确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下面逐一分析。


一、 慈悲为怀――以善立世的人生理念


佛家倡导“慈悲为怀,普渡众生”,即以悲悯之心来善待众生。


一个常常对他人怀着敌意的人,其心脏冠状动脉堵塞的程度往往较大;视别人意见为敌,一触即暴跳如雷的人,血压较容易处于高峰状态。


也就是说,一个心胸狭窄,心怀恶意,没有慈悲心的人,生命最容易夭折。


佛家“慈悲为怀,以善立世”,可以说与世界公认的“十条长寿之道”的第一条“心胸开朗,慈善宽厚”不谋而合。



二、 素食文化――低热量的清淡饮食


素食是我国汉传佛教饮食文化的核心内容。佛教的素食是指不食荤腥。


其中荤是指蒜、葱、小根菜、韭、兴渠等五种气味强烈辛臭的蔬菜;腥指一切动物的肉。不食前者是为了清净身心,不熏扰他人,不食后者是出于佛教的“不杀生”。

佛教的素食文化也是长寿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台湾台大医院的陈瑞三教授曾经花数年的时间对台湾49座寺院里249位出家人做各项身体检查和血液分析,并选出1057名荤食者来做比较。

研究结果是:素食者体内胆固醇含量非常低,而低胆固醇者正是少发高血压、心脏病或其他血管方面的疾病的群体。

世界五大长寿区的饮食也属于低热量饮食,他们的主食以粗制米面及薯类为主,副食多吃蔬菜水果。该地区死于心肌梗塞的比例比其他地区低24%。


研究表明:素食,摄取低能量食物有利于长寿。佛家的素食文化,乃长寿饮食文化。

三、 禅茶一味――清火降脂的益寿饮品

佛教僧人都喜欢饮茶。

史籍《南部新书》记载: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有个130岁的和尚来到洛阳,宣宗问其长寿之道,和尚答:少时家贫,无药可服,一生惟爱喝茶,日饮百碗亦不厌多。

赵州禅师甚至把饮茶上升到“禅”的高度。创立了“禅茶一味”之说,意指禅味与茶味相通。

茶具有清火、解毒、抗癌、消炎、止渴、利尿等功能,口感清新芳香,提神醒脑而不兴奋,茶叶中的茶多酚还具有很强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所以茶被称为长寿饮品。

大凡百岁老人,很少有不良习惯。基本是“少喝酒,不吸烟,适量饮茶”。生活在中国的百岁老人,大都有饮茶的习惯。僧人多高寿,与爱饮茶不无关系。


四、 农禅并举――一张一弛的禅院生活

《百丈清规》中有“农禅并举”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戒规。亦农亦禅、农禅结合是佛门僧侣的一个优良传统。

在传统佛教中,僧侣们在礼佛、坐禅之余,不但要参加耕种、收割、植树等农林劳动,还要从事砍柴、挑水等日常劳作。

六祖慧能就曾在碓房内干过杂活。禅宗认为,穿衣吃饭、砍柴挑水,日常劳动,都是佛法。

实行农禅并举,一静一动,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还能使佛法、世法相融合。

劳作有利于健康,调查表明,长寿地区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少都做力所能及的劳作,“热爱劳动,勤快好动”是长寿区老人的长寿之道。

“养身在动,养心在静,动静结合,长命百岁”。 佛家“农禅并举” 既活动筋骨,又锻炼体质,正是长寿之方。



五、 晨钟暮鼓――有规律的作息制度


僧人的生活很有规律。有规律的生活是长寿的根本。

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皮层是各种生理活动的最高调节器。它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条件反射。


人们长期信守有规律的条件反射,会使身体各组织器官趋向规律化,这样能使大脑在生活中产生预见性和适应性,而预见性和适应性对保证身体健康、获得最佳的生理效应十分重要。

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也都有体会:如果生活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就会感到疲惫和劳累,并且抵抗力下降,易生病。

众多调查表明,凡是长寿者都有一条共同的秘诀,那就是生活的高度规律化。僧人的长寿与他们晨钟暮鼓式的生活分不开。


六、 六和共住――和谐的生活圈子

佛家讲求“和”。“和尚”的本意就是“和合为尚”的意思。

佛教“和”的精神具体体现在“六和敬”里,即“身和共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六和敬”在本质上所倡导的即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它是僧侣之间彼此共住、共事的原则,也是僧人长寿的因素之一。

和谐能降低人们的心理压力,化解心理障碍,有利于心理健康。佛家的“六和敬”精神,为僧人的长寿奠定了优良的人际环境。


七、 深山古寺――优良的居住环境


“天下名山僧占多”,僧人大多居住在山林里。那儿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空气新鲜”对长寿有特殊的功效。

现代科学检测发现,森林中、流水旁空气中的负氧离子离子要比其他地方多得多。

负氧离子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强健神经系统、提高免疫能力的功效,被称为空气中的“长寿素”。

寺庙处在山林里,就是处在充裕的“长寿素”之中,对僧人的身心非常有利。

另外,“寿与绿伴”。美国哈佛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通过跟踪园艺工人,证明在物质生活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常年忙碌于绿叶红花丛中的花匠,比居于花木稀少、空气污浊闹市的人平均多活7年。

僧人长年生活在山林里,以绿色为伴,无形之中,就增寿不少。

此外,山泉也在起着作用。许多僧人喝的是山泉水,山泉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这也是他们长寿的一大因素。


八、人天师表――受人尊重的高尚职业


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也是长寿的秘诀之一。


据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受尊重的重要之处在于,这种尊重有助于建立内心的力量,非常有利于长寿。”


也就是说,他们的长寿,与得到广泛的尊重不无关系。


高僧大德,普遍都受到信徒的尊重。他们作为出世圣贤、人天师表,一方面戒守清规,精进苦行;一方面上堂说法,领众薰修。


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崇高的威望,不仅受到信徒的膜拜,也受到世人的广泛颂扬。一生受到众人的尊重与爱戴,也是僧人长寿的一大因素。


九、 心无挂碍――与世无争的空灵心性



佛教认为“四大皆空”即:“地、水、火、风”都是虚幻的,因此“心无挂碍”成为僧侣的心灵追求。“淡泊者健,宁静者寿”。


佛家的“空心无挂”还表现在与世无争上。


佛教史上最一个著名的公案《寒山问拾得》。一天,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

拾得笑道:“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佛家就是这样“于人无争,于世无求”。

做到与世无争,自然就能够“无争自安,享命百岁”了。 


十、习书作画――养神静气的业余爱好


自佛教传入中国,僧人、禅师在读经之余常挥毫抄写所读经文,以此来传播佛教的教义和扩大佛教的影响。


我国的书法,在世界上被公认为是一种奇妙高超的传统艺术。有陶冶情操、延年益寿的作用。


书画家长寿,可以从历代书画家的寿命记载中得到证明。唐代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都活到80多岁;明代的文征明90岁。


现代书画家中,80已属“小弟弟”,年愈90者大有人在,如黄宾虹、何香凝、齐白石、林散之、肖娴等都在90岁以上;百岁开外的也不乏其人,如孙墨佛、苏局仙、冯钢百等!
僧人都有习字作画的习惯与爱好,他们的寿命普遍高于世人,与常常习字作画不无关系。

僧人多高寿,有许多人以为他们有什么“法力”和“神通”。其实,僧人也是人,他们的长寿也遵循着科学的养生之道,只是他们的养生之道,不是刻意追求来的,而是依佛奉行。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长寿之道涵盖在博大精深的佛学里,是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滋养了他们的身心,使他们的寿命普遍高于了世人。

当然了,也有一些僧人世寿不是太高,但不能因个别僧人的早逝,而否定佛教文化中所蕴含的养生长寿之法。

因为决定一个人生命长短的因素毕竟不是单方面的,它还与人的遗传基因有关,与个人的身体素质有关,与自身的修持有关。

有修为的长寿之人无不是恬淡虚无,顺应天地自然之道。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版权所有:洛阳北邙朝阳人文纪念园 官方网址:http://www.lycyly.com/ 微信公众号:LYBMCYLY
市区办事处: 办事处热线:
皇家陵园地址:王城大道北端顺小浪底景观大道向西800米 皇家热线:0379- 67872688 67872699
技术支持:洛阳北邙朝阳人文纪念园 【 网站后台管理登录 】

官方微信二维码